怎样预防近视眼

科普达人
科普达人医师 科普知识大全 全科

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

控制用眼时间:长时间用眼会使眼睛疲劳,增加近视风险。建议每连续用眼 30 40 分钟,休息 10 15 分钟。可以眺望远处、看看绿植,让眼睛得到放松。

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读书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即眼睛离书本一尺(约 33 厘米),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约 3.3 厘米)。不要躺着、走路或在晃动的车厢内看书、看电子设备。

创造适宜的用眼环境

合适的光线:在过强或过弱的光线下用眼,都容易损害眼睛。学习时,应使用柔和、均匀、无频闪的光线。白天可利用自然光线,避免阳光直射;晚上则需使用符合标准的台灯,台灯应放置在书桌左前方,避免产生阴影。

调整屏幕显示:使用电子设备时,要调整好屏幕的亮度、对比度和色彩饱和度,使其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屏幕亮度不宜过亮或过暗,以减轻眼睛的负担。同时,将屏幕分辨率调至合适状态,确保图像清晰。

加强户外活动

每天保证 2 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可以让眼睛充分接触自然光线,促进视网膜释放多巴胺,有助于抑制眼轴的增长,从而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可以选择散步、跑步、打球等运动项目。

合理饮食

均衡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 A、C、E 和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橙子、蓝莓、玉米等,这些营养素对眼睛健康有益。同时,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以维持眼睛正常的生理功能。

控制甜食摄入:过多食用甜食会使体内血糖升高,导致房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促使晶状体变凸,从而增加近视的风险。因此,要尽量少吃糖果、蛋糕等高糖食品。

定期检查视力

定期进行视力检查,能够及时发现视力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建议儿童和青少年每半年检查一次视力,成年人每年检查一次视力。如果发现视力下降,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确定原因并进行矫正。

相关文章

  • 固本明目颗粒——高原之光点亮视界

    白内障对中年人的生活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视力模糊会导致阅读困难,影响工作和日常事务处理;其次,夜间视力下降和眩光敏感使驾驶变得危险;再者,色彩辨识度降低影响生活质量。这些变化还可能引发焦虑和社交退缩,因为看不清他人表情会影响正常交流。早期干预和适当调整生活方式对减缓影响至关重要
    科普达人
    科普达人 医师 科普知识大全
    2025-06-19
  • 近视眼可以治好

    近视眼可以治好在当今社会,近视眼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影响着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然而,很多人会问:近视眼真的可以治好吗?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近视眼,帮助患者恢复清晰的视力。
    科普达人
    科普达人 医师 科普知识大全
    2025-06-16
  • 近视是怎样形成的

    近视是怎样形成的近视是一种常见的视力问题,它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可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在近视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高度近视,那么他们的子女患近视的概
    科普达人
    科普达人 医师 科普知识大全
    2025-06-16
  • 眼药水怎么滴

    滴眼药水是一项需要掌握正确方法的操作,以确保眼药水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减少不适感。以下是详细的滴眼药水步骤:1.准备工作洗净双手:在滴眼药水之前,务必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净双手,以防止细菌随手指接触眼
    科普达人
    科普达人 医师 科普知识大全
    2025-04-30
  • 全血细胞减少有什么疾病?

    江嘉义

    江嘉义 副主任医师 |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点击播放1:36
    6026次播放

    恶性淋巴瘤怎么治疗?

    江嘉义

    江嘉义 副主任医师 |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点击播放0:42
    17668次播放

    多发性骨髓瘤有什么表现?

    江嘉义

    江嘉义 副主任医师 |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点击播放0:36
    5325次播放

    胃溃疡怎么办?

    张树卿

    张树卿 主治医师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点击播放1:28
    8385次播放
  • 百芝堂喻小勇:糖尿病逆转有黄金期,糖友一定得抓住!

    百芝堂喻小勇:糖尿病逆转有黄金期,糖友一定得抓住!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我国是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截至2023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已达到1.43亿,发病率高达12.8%,约8个成年人里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

    文章3762浏览

  • 诺华深耕广大县域市场,进博会上讲述“小城故事”

    诺华深耕广大县域市场,进博会上讲述“小城故事”

    作为全球领先的创新药物公司,推创新和广覆盖是诺华的策略重点。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下称“进博会”),诺华展示了为响应“强基层”政策号召,在加速创新药物渗透到更广阔的县域市场,满足基层患者需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助提升基层诊疗水平等方面的努力,讲述诺华深耕广阔县域市场的“小城故事”。...

    文章1185浏览

  • HPV病毒的“前世今生”

    HPV病毒的“前世今生”

    HPV是“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的简称,分100多种亚型。其中与宫颈癌变(以及阴道癌、外阴癌等)相关的高危型至少有13种。而最常引起宫颈癌变的类型为16,18型(占70%)。其它低危型与尖锐湿疣、皮肤疣等疾病有关。...

    文章16992浏览

  • 荨麻疹对肌肤的损害要做好预防 试试这些偏方

    荨麻疹对肌肤的损害要做好预防 试试这些偏方

    ​荨麻疹出现以后,大家要注意做好预防和护理,如果不注意护理,会导致肌肤的损伤加重,还会影响个人的形象问题。荨麻疹有过敏性,一旦接触到了过敏原发起病来真是一发不可收拾,做好预防对治疗有效。那么,有哪些偏方有不错的功效呢?下面这些大家了解下。...

    文章8409浏览

  • 女性要注意哪些心脏疾病 如何保护好心脏健康

    女性要注意哪些心脏疾病  如何保护好心脏健康

    ​心脏病在生活中出现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好呵护和预防,对于女性的健康来说,心脏的呵护是不可少的事情。与男性相比,女性心脏病发作的时间一般较晚,但是比较倾向的还是女性。那么,女性要注意哪些心脏疾病?日常大家应该怎么样呵护心脏健康呢?...

    文章12555浏览

  • Q美甲灯对皮肤的伤害有多大?

    A美甲灯对皮肤的伤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紫外线辐射风险 美甲灯主要分为紫外线UV荧光灯、LED灯或UV+LED组合灯,这些灯珠在工作时都会散发出紫外光。紫外线辐射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皮肤变黑:紫外线中的UVA波段穿透性强,可到达真皮深处,引起皮肤黑色素沉着,导致皮肤变黑。 皮肤老化:长期紫外线暴露会加速皮肤老化,使皮肤变得干燥、松弛。 DNA损伤和突变:研究表明,美甲灯的紫外线照射可导致细胞死亡和DNA损伤,这些损伤与皮肤癌的突变模式相似。 2. 热损伤风险 美甲灯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可能导致手部皮肤温度升高,甚至烫伤。测试显示,美甲灯使用过程中手背温升可达41.8K,指甲温升在7.3-30.8K之间。 3. 皮肤癌风险 虽然美甲灯的紫外线暴露量相对较低,但频繁使用仍可能增加皮肤癌的风险。研究发现,美甲灯的紫外线辐射剂量是太阳的4.2倍,短时间内接受的紫外照射剂量相当于户外工作一天。 4. 眼睛伤害 美甲灯的紫外线不仅会伤害皮肤,还可能对眼睛造成伤害。建议在使用美甲灯时佩戴防护眼镜。
    陈红伟
    陈红伟 副主任医师 许昌市人民医院
    2025-01-20
  • Q最近经常头痛该怎么办啊?

    A你好,经常头痛是一种比较常见且会对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的情况,患者通常会感到单侧头部搏动性疼痛,可能还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紧张性头痛也很常见,多由头颈部肌肉持续收缩引起,疼痛一般是双侧头部的紧箍样或压迫样感觉。对于轻度至中度头痛,可以使用非处方药来缓解。如果头痛是由偏头痛等疾病引起的,且比较严重,医生可能会开具处方药。建议是对症治疗能改善。
    张艳凯
    张艳凯 副主任医师 开封市中心医院
    2025-01-13
  • Q心律不齐经常出现发慌的情况怎么办?

    A你好,心律不齐经常发慌是一种常见且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可从紧急应对、日常调理、定期检查等方面进行处理。一旦出现发慌症状,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剧烈运动或其他活动,找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休息。适当的调整呼吸,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 7-8 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这些物质可能会刺激心脏,加重心律不齐和发慌的症状。
    高秋
    高秋 副主任医师 宜兴市人民医院
    2025-01-10
  • Q心律不齐怎么改善和注意呢?

    A你好,心律不齐是指心跳节律或频率异常,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情绪调节、医学干预等方面来改善,同时在日常中也有诸多注意事项。建议在平时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尽量有 7-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让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心脏的情况,监测心律不齐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张艳凯
    张艳凯 副主任医师 开封市中心医院
    2025-01-10
  • 主页 权威医生 视频科普 语音科普 文章科普 问答科普 疾病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