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即脑梗死,又称脑梗塞、脑梗塞,医学名为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脑血管疾病。简单来说,它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的危害不容小觑,其常常毫无征兆地突袭,瞬间打破患者原本平静的生活。
从生理层面来看,脑梗发生时,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迅速受损。大脑作为人体的 “司令部”,各个区域都有着精细分工,一旦脑梗破坏了特定区域的脑组织,相应的身体功能便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若病灶影响了控制肢体运动的脑区,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肢体无力、瘫痪,连最基本的站立、行走、抬手都难以做到;若是影响了语言中枢,患者可能会陷入有口难言的困境,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听不懂他人话语。更为严重的是,大面积脑梗或脑干梗死,还可能引发颅内压急剧升高,导致脑疝,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除了身体上的痛苦,脑梗对患者的心理也会造成沉重打击。曾经行动自如、思维敏捷的人,突然因脑梗而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依赖他人照顾,巨大的心理落差会让患者极易陷入焦虑、抑郁的情绪深渊。他们可能对未来感到绝望,丧失生活的信心,这些负面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康复进程,形成恶性循环。
而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脑梗患者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家人不仅要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顾患者。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到陪同就医、康复训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家人的悉心照料。在社会层面,大量脑梗患者的出现,也增加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消耗,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正因如此,脑梗康复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康复不仅能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重新找回生活的自理能力,更能让他们在心理上重新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生活。同时,良好的康复效果也能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让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接下来,我们就深入探讨脑梗康复的各种有效方法,为患者的康复之路点亮希望之光。
科学训练:重塑身体机能
脑梗发生后,患者的身体机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科学的康复训练是帮助患者重塑身体机能、恢复健康的关键。下面我们将从肢体、语言、认知这三个重要方面,详细介绍具体的康复训练方法。
肢体功能训练
对于卧床的脑梗患者而言,早期进行按摩与被动锻炼是极为重要的。家人或护理人员要顺着患者的肌肉方向,采用搓法、揉法等手法进行按摩,从臀部开始,沿大腿往下,对各组肌肉进行广泛的搓揉,直至皮肤发热泛红,这能够有效舒通筋络、活络血液,放松肌肉,预防肌肉萎缩。同时,还要对肩关节、髋关节、肘关节、指关节、膝关节等大小关节进行屈伸、旋转等被动运动,每天至少进行两次,每次时间不少于 20 分钟,活动时要注意使关节活动度保持小于正常活动度的 10 度左右,以此防止关节僵硬。例如,轻轻握住患者的手腕,缓慢地进行屈伸动作,再轻柔地旋转手腕,每个动作重复多次 。
当患者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能够下床活动时,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开展站立和步行训练。一开始,需要家人或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支撑,也可借助拐杖、平行杠等辅助工具,先练习站立。待患者站稳且无疲劳感后,便可尝试撇开支撑物,慢慢移动身体。在进行步态锻炼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患者跌倒。比如,患者瘫痪肢体抬举不便,可用一根绳套于患脚,协助抬脚起步。训练内容可逐渐丰富,从站起、站立平衡,到步行、慢跑,再到日常生活作业等,逐步加大强度。
上肢的锻炼主要聚焦于提升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患者可以从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入手,如自己梳头、洗脸、刷牙、扣扣子、握笔写字等。也可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患肢平举、抬高、上举运动,屈伸手臂、手腕锻炼,还能通过握球、握拳,以及抓取和抬举重物的训练,增强手臂的灵活性和肌肉力量。像抓小铁球、乒乓球,就能很好地锻炼远端手部肌肉的肌力以及协调性。
语言功能训练
脑梗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语言障碍,严重影响其沟通交流。在语言功能训练方面,首先可以通过一些动作来降低咽喉部语言肌肉的紧张度,比如训练患者进行弯嘴、鼓腮、呲牙、咀嚼等动作。
接着,要着重开展发音训练。鼓励患者多说话,从单个音节发音开始,逐渐过渡到多个音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以先训练患者张口发简单的元音,如 “a”“o”“e”,再练习唇齿音、舌音,然后反复练习单音节音。当患者能够顺利完成单音节发音后,再引导其练习简单的词句,慢慢过渡到整句话。
此外,还可以进行复述训练,让患者多次重复同一句话,比如 “今天天气真好”,每次复述三至五遍,反复训练,以此有效锻炼患者的语言功能。同时,家人和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交流,给予其足够的反应时间,耐心倾听,积极鼓励,帮助患者增强信心。
认知功能训练
部分脑梗患者会出现认知障碍,如痴呆等,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造成了极大阻碍。针对这种情况,专业的认知恢复训练至关重要。
记忆训练是认知功能训练的重要一环。可以陪患者一同翻阅老照片,回忆往事,帮助其维持远期记忆;也可以采取记数字、询问日期和电话号码等方式,提高患者的瞬间记忆能力。比如,每天定时和患者一起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像某次难忘的旅行、家庭聚会等;或者让患者背诵一些简单的数字组合,逐渐增加难度。
定向力训练也不可或缺。鼓励患者多判断东南西北、上下左右等方位,也可通过节假日提示患者时令、月份,帮助患者增强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例如,在散步时,随时询问患者所处的方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醒患者当前的日期和季节。
计算力训练则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选择合适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从简单的算数运算开始,如 10 以内的加减法,逐渐增加难度,以此提高患者的计算能力和思维水平 。
辅助治疗:加速康复进程
在脑梗的康复过程中,除了科学的康复训练,辅助治疗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从不同角度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支持,进一步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康复效果。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这两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脑梗康复中常用的辅助方法,它通过多种物理手段,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刺激和调节,从而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
按摩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物理治疗方式。在脑梗患者的康复中,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血液更顺畅地流向受损的脑组织和肢体肌肉,为它们提供充足的养分,有助于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同时,按摩还能放松紧张的肌肉,有效减轻肌肉萎缩的程度,缓解疼痛。例如,在患者卧床期间,家人或护理人员可以每天定时为患者进行全身按摩,从头部开始,沿着颈部、肩部、手臂、背部、腿部,一直到脚部,采用推、揉、捏等手法,每个部位按摩 3 - 5 分钟,力度适中,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
理疗也是物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理疗方法包括电刺激、热疗、光疗等。电刺激可以通过特定的电流刺激肌肉,使其产生收缩运动,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肌肉萎缩。热疗则是利用温热的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比如,使用热敷袋或热毛巾对患者的肢体进行热敷,每次 15 - 20 分钟,每天 2 - 3 次。光疗则是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线,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组织修复。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的物理治疗手段,在脑梗康复中也有着独特的作用。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醒脑开窍的效果。对于脑梗患者常见的肢体偏瘫、语言不利、感觉障碍等症状,针灸都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例如,针刺患侧肢体的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针刺廉泉、通里等穴位,有助于改善语言功能。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在脑梗康复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能够从多个方面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调节,为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改善脑循环的药物是脑梗治疗中的重要一环。这类药物可以扩张脑血管,增加脑部血液供应,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受损脑组织的修复。常见的药物有尼莫地平、尼麦角林等。尼莫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能够有效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提升脑血容量,改善脑血管循环。尼麦角林则是 α 受体拮抗剂,具有扩血管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增强脑细胞的代谢功能。
防止血小板凝聚的药物对于预防脑梗复发至关重要。血小板凝聚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脑梗患者往往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再次形成血栓。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阻断血栓素 A2 的合成,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和释放的作用。氯吡格雷作为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小板受体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活化,进而降低血小板聚集。
对于脑梗患者中常见的高血压问题,控制血压的药物必不可少。高血压是脑梗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持续的高血压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增加脑梗复发的风险。常用的降压药物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依那普利、缬沙坦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降低血压,保护血管,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例如,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属于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压;依那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 Ⅱ 的生成,达到降压的目的;缬沙坦则是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 Ⅱ 与受体的结合,发挥降压作用。
控制动脉硬化的药物也在脑梗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动脉硬化是脑梗的病理基础之一,随着病情的发展,动脉硬化会导致血管狭窄、堵塞,影响脑部血液供应。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不仅能够降低血脂,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还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能够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降低脑梗复发的风险。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患者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不能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调整:助力康复
除了上述的康复训练和辅助治疗,脑梗患者的生活调整也同样重要,它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合理的生活调整能够为康复提供良好的基础,从多个方面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提高康复效果。下面我们将从饮食管理和生活习惯这两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饮食管理
对于脑梗患者而言,科学合理的饮食是康复的重要基石。在饮食上,应遵循低盐、低脂、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原则。
在低盐饮食方面,脑梗患者每日盐的摄入量应严格控制在 5 克以下。过多的盐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不利于脑梗的康复,甚至可能增加脑梗复发的风险。例如,像咸菜、腌肉、咸鱼等腌制食品,通常含有大量盐分,脑梗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
低脂饮食也是关键。脑梗患者要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少吃动物脂肪、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这些食物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容易导致血脂升高,加重动脉硬化,影响脑部血液循环。而像橄榄油、鱼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则是较好的选择,它们有助于降低血脂,保护血管健康。例如,每周可以食用 2 - 3 次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鳕鱼等。
高蛋白食物对于脑梗患者的身体恢复至关重要。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素,它能够帮助患者增强免疫力,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患者可以多食用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比如,每天可以喝一杯牛奶,吃一个鸡蛋,适量摄入瘦肉和豆类制品。
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也应在脑梗患者的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E、维生素 B 族等多种维生素,以及丰富的膳食纤维。这些营养物质有助于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新陈代谢,预防便秘。患者应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蔬菜摄入量不少于 500 克,水果摄入量在 200 - 300 克左右。像菠菜、西兰花、苹果、橙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避免挑食和偏食。同时,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在烹饪方式上,尽量选择清蒸、煮、炖等健康的方式,减少油煎、油炸等高油烹饪方式。
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脑梗患者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规律作息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脑梗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 7 - 8 小时。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修复和恢复,能够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例如,患者可以每天晚上 10 点至 11 点之间入睡,早上 6 点至 7 点左右起床,养成固定的作息时间。同时,要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不利于脑梗的康复。
适量运动对于脑梗患者也非常重要。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肌肉萎缩和血栓形成。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对于病情较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每天进行 30 分钟至 1 小时的散步,速度适中,以微微出汗为宜;而对于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则可以从简单的床上肢体活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以免对身体造成损伤。
戒烟限酒也是脑梗患者必须要做到的。吸烟和过量饮酒是脑梗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们会对血管造成严重损害,增加脑梗复发的风险。香烟中的尼古丁和焦油等有害物质会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弹性,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而过量饮酒则会导致血压升高,影响心脏功能,增加血液黏稠度。因此,脑梗患者必须坚决戒烟,严格限制饮酒量,男性患者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
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样不可或缺。脑梗患者由于身体功能受损,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往往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和康复效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患者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家属和医护人员也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例如,家属可以多陪伴患者聊天、散步,鼓励患者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让患者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爱。
心理支持:重塑信心
脑梗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巨大创伤,在心理上也会造成沉重打击。许多患者在患病后,因身体功能的丧失或减弱,如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生活无法自理,不得不依赖他人照顾。曾经熟悉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这种巨大的落差让患者极易陷入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的深渊。他们可能会对未来感到极度迷茫和恐惧,觉得自己成为了家人的负担,从而丧失生活的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据相关研究表明,约 40% - 50% 的脑梗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抑郁和焦虑最为常见。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会对身体康复产生严重的阻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导致患者对康复训练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愿意配合治疗,从而延缓康复进程。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还会影响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降低身体的免疫力,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因此,心理治疗在脑梗康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的心理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方法,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通过与患者深入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担忧,给予理解、支持和鼓励,让患者逐渐接受患病的事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负面的自动思维,如 “我永远好不了了”“我是个没用的人” 等,引导他们关注积极的方面,激发内在的康复动力。
家人的支持同样是患者康复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家人要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从生活起居到情感陪伴,都要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当患者在康复训练中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家人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增强自信心。比如,当患者第一次独立完成站立动作时,家人要给予热情的赞扬和鼓励,让患者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家人还可以多陪伴患者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如与朋友聚会、参加社区活动等,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找回生活的乐趣,从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坚持与希望:康复是一场马拉松
脑梗康复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犹如一场考验耐力和毅力的马拉松,绝非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患者需要综合运用科学的康复训练、有效的辅助治疗、合理的生活调整以及积极的心理支持等多种方法,全方位地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每一种方法都不可或缺,它们相互配合,共同为患者的康复之路保驾护航。
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患者重塑身体机能,让肢体重新焕发生机,让语言重新流畅表达,让认知逐渐清晰。辅助治疗则从改善脑循环、防止血小板凝聚、控制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多个角度,为康复创造良好的身体内部环境。合理的生活调整,如科学的饮食管理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恢复条件。而心理支持则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力量,让他们在面对疾病的痛苦和生活的挫折时,依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定地走在康复的道路上。
患者和家属都必须深刻认识到康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比如康复训练进展缓慢,身体出现不适,情绪低落等。但请相信,每一次的坚持都是在向康复靠近一步,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值得为之欢呼雀跃。哪怕只是今天比昨天多走了一步,能更清晰地说出一个词语,都是努力的见证。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家人的陪伴和鼓励是患者康复的强大动力源泉。在患者感到疲惫想要放弃时,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坚定的鼓励,都可能成为他们重新振作的力量。同时,患者自身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疾病,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病魔。脑梗康复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携手共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帮助患者重新拥抱健康,回归美好的生活。
江嘉义 副主任医师 |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江嘉义 副主任医师 |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江嘉义 副主任医师 |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张树卿 主治医师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我国是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截至2023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已达到1.43亿,发病率高达12.8%,约8个成年人里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
3524浏览
作为全球领先的创新药物公司,推创新和广覆盖是诺华的策略重点。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下称“进博会”),诺华展示了为响应“强基层”政策号召,在加速创新药物渗透到更广阔的县域市场,满足基层患者需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助提升基层诊疗水平等方面的努力,讲述诺华深耕广阔县域市场的“小城故事”。...
1085浏览
HPV是“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的简称,分100多种亚型。其中与宫颈癌变(以及阴道癌、外阴癌等)相关的高危型至少有13种。而最常引起宫颈癌变的类型为16,18型(占70%)。其它低危型与尖锐湿疣、皮肤疣等疾病有关。...
16816浏览
荨麻疹出现以后,大家要注意做好预防和护理,如果不注意护理,会导致肌肤的损伤加重,还会影响个人的形象问题。荨麻疹有过敏性,一旦接触到了过敏原发起病来真是一发不可收拾,做好预防对治疗有效。那么,有哪些偏方有不错的功效呢?下面这些大家了解下。...
8323浏览
心脏病在生活中出现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好呵护和预防,对于女性的健康来说,心脏的呵护是不可少的事情。与男性相比,女性心脏病发作的时间一般较晚,但是比较倾向的还是女性。那么,女性要注意哪些心脏疾病?日常大家应该怎么样呵护心脏健康呢?...
12383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