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女性往往肩负着家庭与事业的双重压力,身体也因此容易出现各种状况。其中,脾虚这一健康隐患正悄然威胁着众多女性的生活质量。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人体的消化吸收、水液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脾的功能受损,就像一座大厦的根基出现了裂缝,各种健康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从数据来看,脾虚在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不容小觑。据相关调查显示,约有 [X]% 的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虚症状,且这一比例还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压力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无论是青春洋溢的少女,还是成熟稳重的中年女性,亦或是步入老年的妇女,都有可能受到脾虚的困扰 。
脾虚的自我诊断
生活细节里的异常信号
脾虚的症状往往在生活细节中悄然显现,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例如,有些女性会发现自己的大便总是不成形,长期便溏,这可能是脾虚导致的水液代谢失常,无法正常运化食物。像 28 岁的职场女性小李,每天工作忙碌,饮食不规律,经常点外卖。最近她发现自己的大便总是稀稀拉拉的,而且整个人也变得没什么精神,容易感到疲惫。去看中医后,才知道自己是脾虚了。
还有些女性会经常感到头晕、四肢无力,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这是因为脾虚会影响气血的生成,导致身体缺乏足够的能量供应。另外,食欲减退也是脾虚的常见表现之一。当脾胃功能减弱时,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下降,就会出现不想吃饭、吃一点就饱的情况。比如,45 岁的张女士,原本胃口很好,但最近却总是对美食提不起兴趣,吃几口就觉得胃胀,这其实也是脾虚在作祟。
不同证型,不同表现
脾虚在中医理论中可分为多种证型,不同证型有着不同的症状表现 。脾气虚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证型,主要表现为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就像 50 岁的王阿姨,虽然体型偏胖,但身体却很虚弱,稍微走几步路就觉得累,平时还总是腹胀,食欲也不好,这些都是脾气虚的典型症状。
脾阳虚则在脾气虚的基础上,伴有虚寒症状,如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有些女性在冬天的时候,手脚总是冰凉,即使盖着厚厚的被子也暖和不过来,还经常会出现腹痛腹泻的情况,这很可能就是脾阳虚导致的。
中气下陷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气陷临床表现,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比如,一些产后的女性由于身体虚弱,加上没有好好调养,容易出现子宫脱垂的情况,这与中气下陷有很大关系。
脾不统血则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像有些女性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甚至出现崩漏的情况,同时还伴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这可能就是脾不统血引起的。
脾虚从何而来
不良生活习惯 “拖垮” 脾脏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女性的生活习惯并不健康,这也是导致脾虚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度劳累是常见的因素,现代女性往往要兼顾家庭与事业,长时间的工作、操持家务,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会导致气血消耗,久则损伤脾气。就像职场白领小王,经常加班到深夜,周末也不能好好休息,久而久之,不仅感到身体疲惫不堪,还出现了食欲不振、腹胀等脾虚症状。
饮食习惯也对脾脏健康有着深远影响。长期食用辛辣、油腻、生冷寒凉的食物,会对脾胃造成直接的刺激和损伤。辛辣食物容易使肠胃积热,气机阻滞,日久损伤脾气;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冷寒凉食物则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比如,有些女性喜欢吃冰淇淋、冷饮等生冷食物,尤其是在夏天,大量食用后就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这其实就是脾胃受到了损伤。
特殊生理因素的影响
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和生理过程,也使得她们更容易出现脾虚的情况。多产多育、滑胎流产等,都会导致女性失血过多,而中医认为,血的生成与脾密切相关,脾虚则无法正常统摄血液,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就像 32 岁的宝妈小张,连续生育了两个孩子,产后又没有好好调养身体,结果出现了月经量过多、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经检查是脾虚导致的气血不足。
此外,女性心思细腻、情感丰富,往往容易多思多虑。中医认为 “思伤脾”,过度的思虑会妨碍脾气的运化功能,导致脾气郁结。生活中,很多女性会因为工作压力、家庭琐事等而陷入焦虑、忧愁的情绪中,长期如此,就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失眠等症状。比如,小李最近因为工作上的项目进展不顺利,整天忧心忡忡,结果吃饭也不香了,还总是感觉肚子胀胀的,这就是思虑过度伤脾的表现。
拯救脾虚大作战
饮食调理:吃对食物是关键
饮食是调理脾虚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为脾胃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首先,应多吃一些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南瓜、红薯等。山药被誉为 “健脾之王”,它富含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无论是清蒸、煲汤还是煮粥,都能发挥其健脾的功效。像薏米红豆粥,将薏米和红豆提前浸泡,然后一起煮成粥,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作用,非常适合脾虚湿盛的女性食用。
杂粮、瘦肉、鸡蛋及各种蔬菜水果也是不错的选择。它们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能够为身体提供全面的营养,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例如,小米粥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对脾胃有很好的滋养作用;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以将胡萝卜切成小块,与排骨一起炖汤,美味又营养。
同时,脾虚的女性在饮食上也有诸多禁忌。应避免食用生冷、寒凉、难以消化的油腻食品,如冷饮、雪糕、甘蔗、香蕉、辣椒等。冷饮和雪糕会直接刺激脾胃,导致脾胃阳气受损;甘蔗和香蕉性寒凉,容易加重脾虚的症状;而辣椒等辛辣食物则会刺激肠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此外,还要注意控制食量,避免过度进食,尤其是晚餐,以免加重脾胃负担。保持饮食规律,定时进餐,避免饥一顿饱一顿,也是养护脾胃的重要原则。
生活作息:规律作息养脾之道
规律的生活作息对于脾虚的调理至关重要,它就像给身体设定了一个稳定的生物钟,让各个器官都能有条不紊地工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关键,睡眠是身体修复和调养的重要时机,充足的睡眠能够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应保证 7 - 8 小时的睡眠时间,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因为晚上 11 点至凌晨 3 点是肝脏和胆经排毒的时间,此时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有助于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修复。例如,小张之前经常熬夜追剧、玩游戏,导致身体越来越差,出现了脾虚的症状。后来,她调整了作息时间,每天晚上 10 点半准时上床睡觉,早上 6 点半起床,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不仅精神状态好了很多,脾虚的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除了保证充足睡眠,还要避免熬夜。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长期熬夜还会导致气血亏虚,加重脾虚的症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起床和睡觉,让身体适应这种节奏,有助于维持脾胃的健康。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消耗脾胃的气血,使脾胃功能进一步减弱。在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后,要适当休息,活动一下身体,放松心情,给脾胃一个喘息的机会。比如,在办公室工作的女性,可以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几分钟,伸伸懒腰,走动走动,缓解一下身体的疲劳。
适度运动:动出健康脾胃
适度的运动是调理脾虚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对于脾虚的女性来说,适合选择一些舒缓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步走、瑜伽、太极拳等。慢跑是一项简单易行的运动,它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还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每周可以进行 3 - 5 次慢跑,每次 30 分钟左右,速度以自己能够轻松呼吸为宜。像快步走也是不错的选择,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对脾胃的健康也有很大帮助。每天饭后半小时,进行 30 - 45 分钟的快步走,既能帮助消化,又能锻炼身体。
瑜伽则是一种注重身心平衡的运动,通过各种体式和呼吸法的练习,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增强脾胃功能。例如,三角式、树式、船式等体式,都能够刺激腹部器官,促进脾胃的消化和吸收。每周可以参加 2 - 3 次瑜伽课程,或者在家跟着视频练习。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健身运动,它动作缓慢、柔和,能够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力。练习太极拳时,要注意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以意领气,以气催形,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养生功效。
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过度运动不仅会消耗大量的体力和气血,还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反而不利于脾胃的调养。运动后要注意补充水分,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逐渐增加运动的时间和强度,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中医调理:传统智慧显神通
中医调理脾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通过中药、针灸、艾灸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脾虚的症状。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可服用具有健脾益气、消食导滞的中药,如人参、黄芪、党参、山药、茯苓、陈皮、半夏等。这些中药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症状,进行合理的配伍,制成方剂或中成药。例如,参苓白术散就是一种经典的健脾祛湿方剂,它由人参、茯苓、白术、山药、莲子、白扁豆等多味中药组成,具有补脾胃、益肺气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等症状。归脾丸则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作用,对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失眠多梦、面色萎黄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针灸也是调理脾虚的有效手段。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等,可以调节脾胃的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足三里是人体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作用。经常按摩或针刺足三里,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脾俞和胃俞分别是脾脏和胃腑的背俞穴,针刺这两个穴位可以起到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是胃的募穴,针刺中脘穴可以调理脾胃气机,治疗胃脘痛、腹胀、呕吐等症状。
艾灸则是利用艾草的纯阳之力,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达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健脾益气的目的。常用的艾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神阙、脾俞等。艾灸时,将艾条点燃,距离穴位皮肤 2 - 3 厘米,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但不灼痛为宜,每次艾灸 15 - 20 分钟,每周可进行 2 - 3 次。艾灸关元穴可以补肾培元、温阳固脱;艾灸神阙穴可以回阳救逆、健脾和胃;艾灸脾俞穴可以健脾益气、养血安神。
心理调节:好心情助力脾健康
心理因素对脾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保持良好的心态是调理脾虚的重要环节。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的思虑、焦虑、忧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虚加重。因此,脾虚的女性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态平衡,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可以通过听音乐、玩乐器、读书、旅游等方式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音乐具有舒缓情绪、调节身心的作用,听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轻音乐等,可以让身心得到放松,减轻压力。读书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可以忘却烦恼,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旅游则可以让人们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例如,小李最近因为工作压力大,出现了脾虚的症状,心情也变得很烦躁。后来,她利用周末的时间去郊外旅游,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心情一下子变得舒畅起来。回来后,她发现自己的脾虚症状也有所减轻。
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与朋友、家人交流沟通,分享生活中的快乐和烦恼。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有助于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正视自己的情绪,当出现不良情绪时,不要压抑自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宣泄和调节,让自己的心情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长期坚持,告别脾虚困扰
调理脾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毅力的持久战。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坚守,每一次对调理方法的认真践行,都是在为恢复脾脏健康添砖加瓦。
我们要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战胜脾虚,重获健康活力。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调理态度,书写属于自己的健康篇章,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江嘉义 副主任医师 |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江嘉义 副主任医师 |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江嘉义 副主任医师 |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张树卿 主治医师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我国是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截至2023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已达到1.43亿,发病率高达12.8%,约8个成年人里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
3524浏览
作为全球领先的创新药物公司,推创新和广覆盖是诺华的策略重点。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下称“进博会”),诺华展示了为响应“强基层”政策号召,在加速创新药物渗透到更广阔的县域市场,满足基层患者需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助提升基层诊疗水平等方面的努力,讲述诺华深耕广阔县域市场的“小城故事”。...
1085浏览
HPV是“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的简称,分100多种亚型。其中与宫颈癌变(以及阴道癌、外阴癌等)相关的高危型至少有13种。而最常引起宫颈癌变的类型为16,18型(占70%)。其它低危型与尖锐湿疣、皮肤疣等疾病有关。...
16816浏览
荨麻疹出现以后,大家要注意做好预防和护理,如果不注意护理,会导致肌肤的损伤加重,还会影响个人的形象问题。荨麻疹有过敏性,一旦接触到了过敏原发起病来真是一发不可收拾,做好预防对治疗有效。那么,有哪些偏方有不错的功效呢?下面这些大家了解下。...
8323浏览
心脏病在生活中出现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好呵护和预防,对于女性的健康来说,心脏的呵护是不可少的事情。与男性相比,女性心脏病发作的时间一般较晚,但是比较倾向的还是女性。那么,女性要注意哪些心脏疾病?日常大家应该怎么样呵护心脏健康呢?...
12383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