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这一现代社会中愈发常见的慢性疾病,正悄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从医学定义来看,它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导致。
在分类上,糖尿病主要包含四种类型 。1 型糖尿病多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它是因为胰岛 β 细胞被破坏,致使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患者就像一个失去了 “燃料分配器” 的机器,自身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只能依赖外界注射胰岛素维持生命。2 型糖尿病最为常见,多发生于成年人,与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密切相关。打个比方,这类患者的身体就像一个对胰岛素不太敏感的 “迟钝接收器”,胰岛素虽然还在分泌,但身体却不能很好地利用它,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妊娠期糖尿病则是在妊娠期间发生的糖代谢异常,血糖虽未达到显性糖尿病水平,但也会对母婴健康产生影响。特殊类型糖尿病是病因学相对明确的一类高血糖状态,比如因某些基因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引发 。
糖尿病的症状也较为典型,“三多一少” 是它的显著特征。多饮,患者常常感到口渴,频繁喝水,就像身体是一个永远装不满水的容器;多尿,喝水多了自然排尿次数和尿量也会增多;多食,总是感觉饥饿,食量增大;一少则是体重下降,即便吃得多,体重却不断减轻,身体逐渐消瘦。此外,还可能伴有乏力、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糖尿病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觑。它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像糖尿病肾病,会逐渐损害肾脏功能,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需要长期透析维持生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足,表现为足部溃疡、感染、坏疽等,严重时可能面临截肢风险;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冠心病、脑卒中等,威胁生命健康 。
饮食调控:开启 “控糖饮食” 新篇章
控制总热量,合理分配营养
控制总热量摄入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就像是为身体的 “能量消耗 - 摄入天平” 找到了平衡点,是维持血糖稳定的关键。它能避免因热量摄入过多,导致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大幅波动,加重胰岛负担,进而有助于维持合理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那如何确定自己所需的总热量呢?这需要综合考虑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活动强度等因素。比如,一位体重正常、从事轻体力劳动的成年糖尿病患者,每天每公斤体重所需的热量大概在 30 - 35 千卡。
营养分配方面,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都有各自的 “黄金比例”。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 50% - 65% ,它是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但要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种类,像糙米、全麦面包、燕麦片等。低 GI 食物在进入人体后,消化吸收速度较慢,能让血糖上升更为平缓,避免血糖的急剧升高。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的 20% - 30% ,优先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坚果中的油脂等,它们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要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像动物油脂、油炸食品中的油脂就要少吃。蛋白质摄入量一般占总热量的 15% - 20% ,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优质蛋白如瘦肉、鱼、虾、鸡蛋、牛奶、豆类制品等是不错的选择,它们能为身体提供必要的氨基酸,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
高纤维饮食,粗细搭配
高纤维饮食堪称糖尿病患者饮食中的 “秘密武器”。膳食纤维就像肠道里的 “清道夫”,能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从而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幅度和速度。它还能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量,帮助控制体重,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十分重要。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众多,全谷物中的大麦,每 100 克中膳食纤维含量可达 5.9 克;豆类里的豆腐干,每 100 克含膳食纤维 6.8 克;水果中的黑贡枣,膳食纤维含量为 6.4 克 / 100 克;蔬菜中的雪菜,膳食纤维含量高达 8.3 克 / 100 克 。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可以将粗粮与细粮搭配着吃,比如早餐来一碗燕麦粥,午餐用糙米饭代替白米饭,晚餐煮点玉米。同时,多吃各种蔬菜,像菠菜、西兰花、芹菜等,保证每餐都有蔬菜,每日蔬菜摄入量不少于 500 克,这样就能轻松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
少食多餐,稳定血糖
少食多餐是糖尿病患者维持血糖稳定的有效策略。它就像给血糖这个 “调皮的孩子” 戴上了缰绳,避免血糖在餐后大幅升高,又能防止两餐之间出现低血糖。把一天的食物分成 5 - 6 餐来吃,除了正常的三餐,还可以在两餐之间适当加餐。比如,上午 10 点左右吃一小把坚果,下午 4 点吃一个苹果或一杯无糖酸奶。每餐的进食量要控制好,避免一餐吃得过多。一般来说,早餐可以吃全天总热量的 20% - 25% ,午餐和晚餐各占 30% - 35% ,加餐则占 10% - 15% 。这样既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又能让血糖保持在相对平稳的状态。
饮食禁忌,严格把关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有诸多禁忌,必须严格遵守。高糖食物首当其冲要避免,像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麦芽糖、蜂蜜、巧克力、各种糖果、甜饮料、蛋糕、甜面包、糖制糕点等,它们会使血糖迅速飙升,对病情控制极为不利。高脂食物也不能多吃,如牛油、羊油、猪油、黄油、奶油、肥肉,以及油炸食品、油煎食品等,这些食物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会加重血脂异常,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高盐食物同样要限制,过多的盐分摄入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几率,而高血压与糖尿病常常相互影响,加重病情,所以每日盐分摄入量应控制在 6 克以内,减少咸菜、腌肉、火腿等高盐食品的食用 。此外,还要避免饮酒,酒精不仅会影响血糖控制,还可能与降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引发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运动处方:为身体注入 “降糖活力”
有氧运动,燃烧脂肪降血糖
有氧运动就像身体的 “能量消耗引擎”,能促进脂肪燃烧,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有效降低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许多适合的有氧运动项目。慢跑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它能让全身肌肉参与运动,增强心肺功能。一般建议每周进行 3 - 5 次慢跑,每次持续 30 分钟左右,速度以能正常呼吸、微微出汗为宜。
游泳也是一项非常好的有氧运动,它对关节的压力较小,适合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游泳时全身肌肉都在运动,能消耗大量热量,每周可进行 3 - 4 次,每次 30 - 60 分钟。太极拳则是一种传统的有氧运动,动作缓慢、柔和,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能调节身心,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每周可练习 4 - 5 次,每次 30 - 50 分钟 。这些有氧运动最好在饭后 1 - 2 小时进行,此时血糖相对较高,运动能更好地发挥降血糖作用 。
抗阻力运动,增加肌肉力量
抗阻力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益处多多。它能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让身体在休息时也能消耗更多热量。肌肉量的增加还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像举哑铃就是常见的抗阻力运动,患者可以选择 1 - 3 公斤的哑铃,进行简单的手臂屈伸动作,每组 10 - 15 次,每次做 3 - 4 组,每周进行 2 - 3 次。打沙袋也能锻炼肌肉力量,在打沙袋过程中,身体的多个部位都能得到锻炼,每次进行 20 - 30 分钟,每周 2 - 3 次。在进行抗阻力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一开始就使用过重的负荷,以免造成肌肉拉伤等损伤 。
运动注意事项,安全第一
运动安全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运动前,一定要先监测血糖,血糖过高(大于 16.7mmol/L)或过低(小于 5.6mmol/L)都不适合运动。若血糖过低,可适当进食一些碳水化合物,如一片面包、一个水果等,待血糖回升后再运动。同时,要做好热身活动,如快走 5 - 10 分钟,活动手腕、脚踝、膝关节等关节,让身体做好运动准备 。
运动过程中,要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含糖食品,以防低血糖发生。一旦出现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进食含糖食品,补充能量。还要注意补充水分,尤其是在进行长时间运动时,每隔 15 - 20 分钟喝一小口水,避免脱水 。
运动结束后,不要立刻停止活动,要进行 5 - 10 分钟的放松活动,如慢走、拉伸等,帮助身体恢复平静。运动后也要再次监测血糖,了解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如果运动后出现疲劳、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血糖波动异常,应及时就医 。
生活习惯:构建健康生活的 “防护网”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像身体的 “隐形调节器”。睡眠不足或作息不规律,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激素水平的正常分泌。比如,熬夜会使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而生长激素能促进脂肪分解、升高血糖,其分泌异常会导致血糖波动 。同时,睡眠不足还可能引发肥胖,肥胖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得迟钝,血糖难以被有效利用和代谢,进而加重糖尿病病情。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保证每晚 7 - 8 小时的充足睡眠 。良好的睡眠环境也很重要,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以免蓝光干扰睡眠。
减轻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压力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血糖破坏者”,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有着不良影响。当人处于长期压力状态下,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促使血糖升高。比如,工作压力大的人,常常会因为紧张、焦虑等情绪,导致血糖在不知不觉中上升 。而且,压力还可能使人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暴饮暴食等,进一步影响血糖控制。为了减轻压力,患者可以尝试一些减压方法。深呼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再缓缓地呼气,每次练习 5 - 10 分钟,能帮助放松身心。冥想也是不错的选择,每天花 15 - 20 分钟专注于呼吸或一个特定的意象,排除杂念,让大脑得到休息。瑜伽则通过各种体式和呼吸练习,能有效缓解身体和心理的紧张,每周进行 2 - 3 次,每次 30 - 60 分钟,能让身心达到平衡状态 。
足部护理,预防糖尿病足
足部护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会使足部感觉减退,患者可能对疼痛、冷热等感觉不敏感,容易受伤而不自知;血管病变会影响足部的血液循环,使伤口愈合缓慢,一旦感染,就可能发展成糖尿病足,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日常足部护理要从多方面入手,每天用温水(37 - 40℃)洗脚,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泡脚时间控制在 10 - 15 分钟 。洗完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脚趾之间,防止水分残留滋生细菌 。定期修剪趾甲,修剪时要注意不要剪得太短或太靠近皮肤,避免损伤甲沟引起感染 。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也很关键,鞋子要宽松、透气、合脚,避免穿高跟鞋、尖头鞋或过紧的鞋子;袜子要选择棉质、透气性好的,每天更换 。
戒烟限酒,远离不良习惯
吸烟和过量饮酒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极大。吸烟就像一个 “健康破坏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使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同时,吸烟还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血糖升高,不利于血糖控制 。过量饮酒则会干扰血糖的正常代谢,使血糖波动不稳定。酒精会抑制肝脏对葡萄糖的输出,可能引发低血糖;而饮酒后进食过多,又会导致血糖升高 。此外,酒精还会损伤肝脏、胰腺等器官,影响这些器官的正常功能,加重糖尿病病情。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戒烟,尽量避免饮酒。如果实在无法避免饮酒,也应严格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 。
药物治疗:科学用药,精准控糖
口服降糖药,选择适合自己的
口服降糖药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药物作用机制各异,适用于不同病情的患者。磺脲类药物,如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主要通过刺激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 ,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但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要慎用,且使用不当容易引发低血糖。双胍类药物以二甲双胍为代表,它能减少肝脏糖原输出,增加葡萄糖利用及胰岛素敏感性,尤其适用于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还对心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不过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α- 糖苷酶抑制剂,像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来降低餐后血糖,适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餐后血糖升高明显的患者,常见不良反应是腹胀、排气增多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吡格列酮,能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血糖,适用于胰岛素抵抗明显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但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水肿等 。DPP-4 抑制剂,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通过抑制 DPP-4,减少 GLP-1 在体内的失活,以葡萄糖依赖性的方式增加胰岛素分泌、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具有低血糖风险低、不增加体重等优点 。SGLT-2 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过量的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从而降低血糖,还能带来心血管和肾脏保护等额外获益,但可能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 。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综合考虑自身的血糖水平、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口服降糖药 。
胰岛素治疗,正确使用是关键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尤其适用于 1 型糖尿病患者、2 型糖尿病患者经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者,以及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严重慢性并发症等情况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主要是皮下注射,常用的注射部位有腹部、大腿前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上侧 。腹部注射吸收速度最快,适合注射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大腿外侧、臀部外上侧则更适合中长效胰岛素 。注射时要注意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以免形成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 。胰岛素的储存也有讲究,未开封的胰岛素应放在冰箱冷藏室(2 - 8℃)保存,可保存至有效期;已开启的胰岛素,在室温(不超过 30℃)、阴凉处可保存 4 周 。外出时,未开封的胰岛素要放在便携式器具(如冰袋、冷却袋等)中,避免直接接触冰块,到达目的地后尽快放入冰箱冷藏;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可在常温下携带和保存,但要避免阳光直射 。很多患者对胰岛素治疗存在恐惧心理,担心会产生依赖或出现不良反应。其实,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合理使用不会产生依赖 。当然,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出现低血糖、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但只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密切监测血糖,及时调整剂量,就能有效避免或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
血糖监测:掌控血糖的 “实时动态”
监测频率,因人而异
血糖监测频率就像是为糖尿病患者量身定制的 “健康追踪密语”,需依据病情和治疗方案灵活调整。对于血糖控制较差、病情不稳定的患者,犹如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航行,需要更频繁地监测,一天可能要测 4 - 7 次,以便及时捕捉血糖的每一次波动,调整治疗方向 。比如,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身体还在适应血糖的变化,胰岛功能也有待探索,频繁监测能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而使用胰岛素治疗,尤其是带胰岛素泵的患者,如同在精密的仪器上操作,胰岛素剂量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血糖,所以也需要密切监测,通常一天需测 4 - 7 次 。
对于血糖控制良好、病情稳定的患者,就像在平稳的航道上行驶,可以适当降低监测频率,一周测 2 - 4 次 。比如,一些通过饮食和运动就能较好控制血糖的患者,或者经过长期治疗,血糖已经稳定在目标范围内的患者,定期监测能让他们安心,同时也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另外,特殊人群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因为孕期身体激素变化大,血糖波动频繁,需要更严格地监测,一般每天至少测 4 次,包括空腹、三餐后 2 小时血糖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低血糖的感知不敏感,也需要适当增加监测频率 。
监测时间,全面覆盖
一天中不同时间点的血糖监测,各有其独特意义,就像一幅完整的拼图,每一块都不可或缺 。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 8 - 12 小时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 。它就像血糖的 “基础底色”,能反映患者在无糖负荷刺激状态下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及肝脏葡萄糖输出情况 。比如,一位患者的空腹血糖一直偏高,可能意味着他的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肝脏在夜间输出了过多的葡萄糖 。同时,空腹血糖也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胰岛基础功能 。
餐后 2 小时血糖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 小时后所测的血糖值 。它如同血糖的 “餐后波动图”,能反映患者胰岛素 β 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食后食物刺激胰岛 β 细胞追加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如果一位患者餐后 2 小时血糖过高,说明他的胰岛 β 细胞在进食后的反应不够灵敏,分泌的胰岛素不足以降低血糖 。此外,餐后 2 小时血糖还能反映进食与降糖药是否合适,对判断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有着重要作用 。
睡前血糖则像血糖的 “夜间守护者”,能反映胰岛 β 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 。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加餐、用药和注射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 。比如,一位患者睡前血糖过低,可能需要在睡前适当加餐,或者调整胰岛素的注射剂量 。而凌晨 3 点血糖就像血糖的 “神秘探测器”,有助于鉴别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究竟是黎明现象还是苏木杰反应 。黎明现象是指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仅在黎明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可能与清晨皮质醇、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多有关 ;苏木杰反应则是指夜间曾发生低血糖,后因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反跳性升高 。通过监测凌晨 3 点血糖,医生就能准确判断空腹高血糖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解读数据,调整方案
解读血糖监测数据就像是解读一份神秘的健康密码,需要我们仔细分析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建议控制在 4.4 - 7.0mmol/L 之间,随机血糖控制在<10.0mmol/L 。如果血糖值高于目标范围,可能是饮食摄入过多、运动量不足、药物剂量不够等原因导致 。比如,一位患者晚餐吃了过多的主食,第二天的空腹血糖可能就会升高 。这时,就需要调整饮食,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运动量,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 。
若血糖值低于目标范围,可能是药物剂量过大、饮食过少或运动过度等原因造成 。比如,一位患者在运动后没有及时补充能量,就可能出现低血糖症状 。此时,应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增加饮食摄入,或者调整运动计划 。同时,还要关注血糖的波动情况,正常情况下,餐后 2 小时血糖与下一次餐前血糖应有一定的差值,若差值大于 1.0mmol/L 表示胰岛后续功能好;若差值小于 1.0mmol/L 表示胰岛后续功能差或药量不足 。通过对血糖监测数据的分析,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
江嘉义 副主任医师 |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江嘉义 副主任医师 |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江嘉义 副主任医师 |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张树卿 主治医师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我国是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截至2023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已达到1.43亿,发病率高达12.8%,约8个成年人里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
3137浏览
作为全球领先的创新药物公司,推创新和广覆盖是诺华的策略重点。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下称“进博会”),诺华展示了为响应“强基层”政策号召,在加速创新药物渗透到更广阔的县域市场,满足基层患者需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助提升基层诊疗水平等方面的努力,讲述诺华深耕广阔县域市场的“小城故事”。...
849浏览
HPV是“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的简称,分100多种亚型。其中与宫颈癌变(以及阴道癌、外阴癌等)相关的高危型至少有13种。而最常引起宫颈癌变的类型为16,18型(占70%)。其它低危型与尖锐湿疣、皮肤疣等疾病有关。...
16527浏览
荨麻疹出现以后,大家要注意做好预防和护理,如果不注意护理,会导致肌肤的损伤加重,还会影响个人的形象问题。荨麻疹有过敏性,一旦接触到了过敏原发起病来真是一发不可收拾,做好预防对治疗有效。那么,有哪些偏方有不错的功效呢?下面这些大家了解下。...
8119浏览
心脏病在生活中出现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好呵护和预防,对于女性的健康来说,心脏的呵护是不可少的事情。与男性相比,女性心脏病发作的时间一般较晚,但是比较倾向的还是女性。那么,女性要注意哪些心脏疾病?日常大家应该怎么样呵护心脏健康呢?...
12093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