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药物是我们对抗疾病、恢复健康的有力武器。但你是否知道,有时候这把 “武器” 也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发起 “攻击”,引发药物性皮炎。药物性皮炎,又称药疹,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外用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性皮损。它就像隐藏在药物背后的 “隐形杀手”,随时可能在不经意间 “冒” 出来,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威胁。
据统计,药物性皮炎在皮肤科门诊中的占比并不低,且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皮肤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如肝脏、肾脏、心血管等,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药物性皮炎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预防和应对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一、形形色色的症状表现
(一)皮肤症状初显
皮肤症状往往是药物性皮炎最直观的表现。患者首先会察觉到皮肤瘙痒,这种瘙痒程度不一,从轻微的不适感,到令人难以忍受、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的剧烈瘙痒都有可能。搔抓后,皮肤可能会出现抓痕、血痂等继发损害。
同时,各种形态的疹子也会相继出现。有的是散在分布的红斑丘疹,宛如一颗颗红色的小凸起散布在皮肤表面;有的则呈现为密集的小泡疹,里面充满了清澈或浑浊的液体,看起来晶莹剔透却又暗藏危机。还有的患者皮肤会出现风团样的损害,如同被蚊虫叮咬后鼓起的大包,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且通常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多、扩大 。
部分患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皮肤会变得干燥,开始脱皮。起初可能只是细微的皮屑,随着时间推移,脱皮现象会愈发严重,大片的皮肤像鱼鳞一样剥落,尤其是在四肢、躯干等部位表现更为明显。这不仅影响美观,还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不适感,使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增加感染的风险。
(二)全身反应来袭
除了皮肤症状,药物性皮炎还会引发一系列全身反应。许多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 38℃甚至更高,同时伴有全身不适,感觉身体沉重、乏力,仿佛被一层疲惫的阴霾笼罩。头痛也是常见症状之一,疼痛程度或轻或重,有的患者描述为头部的胀痛,有的则感觉像有根针在太阳穴处反复刺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日常活动。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嗜睡的情况,整天昏昏欲睡,精神萎靡不振,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和反应。呼吸急促也时有发生,这可能是由于药物过敏反应累及呼吸系统,导致呼吸道黏膜水肿、气道狭窄,使得患者呼吸变得困难,需要不断用力呼吸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这些全身症状与皮肤症状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患者的整体状态,严重时甚至会使患者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
(三)特殊情况与并发症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药物性皮炎还会出现腔口部位的溃疡,如口腔黏膜、眼结膜、外阴等部位。口腔内的溃疡会导致患者进食、说话时疼痛难忍,影响正常的饮食和交流;眼结膜溃疡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视力,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外阴溃疡则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增加了局部感染的风险。
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患者还容易继发感染,如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红肿、化脓,真菌感染导致的皮肤瘙痒加剧、出现白色鳞屑等。此外,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问题,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是因为药物过敏反应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胃肠道黏膜出现炎症、水肿。这些特殊情况和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后续健康风险,如败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
二、探寻发病根源
(一)药物因素主导
药物性皮炎的发生,药物本身是首要因素。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是临床常用药物,但其引发药物性皮炎的概率较高。这是因为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后,其代谢产物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的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形成全抗原,从而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进而启动一系列防御机制,最终导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 。
一些止痛药和解热药,像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也常常是药物性皮炎的 “罪魁祸首”。它们可能通过直接影响皮肤细胞的代谢过程,干扰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导致皮肤细胞的功能紊乱和损伤。阿司匹林还可能抑制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促使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等的合成和释放增加,从而引发皮肤的炎症反应 。
(二)个体差异作祟
个体差异在药物性皮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他们的免疫系统无法正常有效地识别和处理外来物质,使得药物更容易突破机体的防御防线,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药物性皮炎的发生。这类人群的免疫系统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对于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即使是正常剂量的药物,也可能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 。
有药物过敏史的人,再次接触同类或结构相似的药物时,发生药物性皮炎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这是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已经对某些药物产生了记忆,当再次接触到相关药物时,免疫系统会迅速识别并启动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炎症症状。遗传因素也不可忽视,某些遗传基因的变异可能使个体对药物性皮炎具有更高的易感性,这种遗传易感性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对药物的识别和反应方式,使得个体更容易发生药物过敏反应 。
三、多管齐下应对策略
(一)及时停用致敏药物
一旦怀疑发生药物性皮炎,首要且关键的措施就是立即停用致敏药物及所有可疑药物。这是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的核心步骤,就如同切断了引发这场 “皮肤风暴” 的源头。继续使用致敏药物,只会让过敏反应愈发强烈,导致病情急剧加重,甚至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在停用药物后,患者还应避免使用结构相似的药物,以防引发交叉过敏反应。这是因为结构相似的药物,其化学组成和作用机制往往有相似之处,免疫系统可能会将它们误判为同一种致敏物质,从而再次启动过敏反应。为了加速体内药物的排出,患者应大量饮水,每天保证 1500 - 2000 毫升的水分摄入,通过尿液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带出体外。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静脉输液治疗,以更快地促进药物排泄,减轻身体负担 。
(二)外用药物缓解症状
针对不同的皮肤症状,需要选用合适的外用药物进行治疗。当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且无明显渗液时,炉甘石洗剂是不错的选择。它具有收敛、止痒的作用,能有效缓解皮肤的瘙痒感,减轻患者的不适。使用时,需将炉甘石洗剂充分摇匀,然后用棉签蘸取适量药液,均匀涂抹在患处,每天可涂抹 3 - 4 次。
若皮肤炎症较为严重,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如糠酸莫米松乳膏、卤米松乳膏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皮肤的红肿、瘙痒等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霜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严格按照医嘱控制使用剂量和疗程,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引发不良反应,如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
对于有糜烂、渗出的皮肤损害,可先用 3% 硼酸溶液或 1∶8000 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湿敷,每次湿敷 15 - 20 分钟,每天湿敷 3 - 4 次,以减轻渗出,促进创面愈合。待渗出减少后,再外用氧化锌油,起到保护创面、促进皮肤修复的作用 。
(三)系统用药对抗炎症
系统用药在药物性皮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在停用致敏药物后,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这些药物能够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皮肤瘙痒、红斑等症状。一般来说,成人可每天服用一次,每次一片,具体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因素由医生确定。
同时,配合使用维生素 C 和钙剂,它们可以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辅助缓解过敏症状。维生素 C 可通过口服或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钙剂则多采用静脉注射的方法。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如出现高热、广泛的皮肤损害、伴有内脏器官受累等情况,需要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作用,能够迅速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炎症反应。具体的用药剂量和疗程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由医生进行个体化调整。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逐渐调整药物剂量,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
四、未雨绸缪做好预防
(一)了解过敏史是关键
了解自身及家族的药物过敏史,是预防药物性皮炎的重要基础。许多人对自己或家族成员的过敏药物并不清楚,这在就医用药时无疑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有些人可能曾经对某种药物出现过轻微的过敏症状,如皮肤瘙痒、皮疹等,但由于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记录下来,导致日后再次接触该药物时,引发严重的药物性皮炎。
建议大家养成记录过敏史的好习惯,将自己曾经过敏的药物名称、过敏症状以及发生时间等详细信息记录下来,形成一份专属的 “过敏档案”。在就医时,务必主动将这份 “档案” 告知医生,让医生在开具药方时能够避开这些致敏药物,从源头上降低药物性皮炎的发生风险。同时,了解家族过敏史也不容忽视,因为某些过敏体质具有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成员对特定药物过敏,那么自己也应格外警惕,在使用相关药物时保持高度谨慎 。
(二)谨慎用药保安全
谨慎用药是预防药物性皮炎的核心环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坚决杜绝滥用药物的行为。很多人在身体稍有不适时,就自行到药店购买药物服用,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风险。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剂量,随意用药不仅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引发药物性皮炎等不良反应。
在使用药物前,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皮试。尤其是对于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容易引发过敏反应的药物,皮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皮试能够帮助我们提前发现是否对该药物过敏,从而避免在用药后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但需要注意的是,皮试结果也并非绝对准确,即使皮试阴性,在用药过程中仍需密切观察身体反应。
同时,要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风险,导致药物性皮炎的发生概率上升。如果确实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确保用药安全。此外,对于非处方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在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成分、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信息,如有疑问,及时咨询专业人士 。
江嘉义 副主任医师 |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江嘉义 副主任医师 |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江嘉义 副主任医师 |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张树卿 主治医师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我国是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截至2023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已达到1.43亿,发病率高达12.8%,约8个成年人里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
3517浏览
作为全球领先的创新药物公司,推创新和广覆盖是诺华的策略重点。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下称“进博会”),诺华展示了为响应“强基层”政策号召,在加速创新药物渗透到更广阔的县域市场,满足基层患者需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助提升基层诊疗水平等方面的努力,讲述诺华深耕广阔县域市场的“小城故事”。...
1077浏览
HPV是“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的简称,分100多种亚型。其中与宫颈癌变(以及阴道癌、外阴癌等)相关的高危型至少有13种。而最常引起宫颈癌变的类型为16,18型(占70%)。其它低危型与尖锐湿疣、皮肤疣等疾病有关。...
16812浏览
荨麻疹出现以后,大家要注意做好预防和护理,如果不注意护理,会导致肌肤的损伤加重,还会影响个人的形象问题。荨麻疹有过敏性,一旦接触到了过敏原发起病来真是一发不可收拾,做好预防对治疗有效。那么,有哪些偏方有不错的功效呢?下面这些大家了解下。...
8321浏览
心脏病在生活中出现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好呵护和预防,对于女性的健康来说,心脏的呵护是不可少的事情。与男性相比,女性心脏病发作的时间一般较晚,但是比较倾向的还是女性。那么,女性要注意哪些心脏疾病?日常大家应该怎么样呵护心脏健康呢?...
12377浏览